孙膑,作为战国时期的杰出军事家,享有盛誉。他不仅是兵圣孙武的后代,而且因复仇心切成为了历史上最为人熟知的复仇者之一。而他与同门庞涓的恩怨情仇,成为了千古传世的经典故事,至今依然被津津乐道。
关于孙膑的本名,已经没有确切的记录。他被称为“孙膑”,源于他在庞涓的陷害下,遭受了极为残忍的“膑刑”——膝盖骨被剜除,这一酷刑给他留下了深刻的伤痕。那么,庞涓为何会如此对待曾经的朋友呢?这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深层次原因呢?
孙膑与庞涓的关系起初非常亲密。两人早年一起拜在鬼谷子门下,学习兵法,期间情同手足。然而,庞涓早早下山,进入魏国,受到了魏惠王的重用,成为魏国的主力大将。根据《史记》记载,庞涓深知孙膑的兵法才华远超自己,因此,他心生嫉妒,想要通过邀请孙膑到魏国共同效力,借此机会将其除去。当孙膑不知真相,满怀信任地前往魏国时,却迎来了庞涓的陷害。庞涓不仅残忍地将孙膑施以膑刑,还在他的脸上刺下字迹,将他降为奴隶。庞涓的这一行为,显然出于对孙膑才能的深深忌惮,生怕自己被超越。
展开剩余73%然而,庞涓的残忍行径仅仅因为嫉贤妒能吗?答案并不简单。1964年,在山东临沂市银雀山附近发现的汉代大型古墓中,出土了一批珍贵的竹简,其中就包含了失传已久的《孙膑兵法》。这部兵法的出土,解决了学术界长期的疑问,证明了《孙膑兵法》与《孙子兵法》是两本不同的兵书,孙膑与孙武的身份也有所区别。通过对《孙膑兵法》的解读,我们可以更详细地了解孙膑与庞涓的过往,尤其是在他们的矛盾冲突中,孙膑在军事上展现出的种种精妙策略,揭示了庞涓为何如此害怕孙膑的崛起。
最著名的事件之一便是“围魏救赵”的计谋。公元前354年,魏国大举攻打赵国,庞涓指挥魏军一路打败赵军,逼近赵国的首都邯郸。面对这一紧急局势,赵国急忙请求齐国的援助。齐军主帅田忌最初计划直接进攻魏军,决定在邯郸一战定胜负。然而,孙膑对此计划并不看好,他认为魏国的主力已经北上,魏国的防线空虚,应该趁机直取魏国的都城大梁,迫使庞涓回援。此时,孙膑建议田忌采取巧妙的战略,让齐军以逸待劳,截击回援中的魏军。
田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,决定改变方向,率军直扑魏国的都城大梁。而果然,庞涓在得知齐军的调动后,果断决定带领魏军回援,结果在桂陵遭遇了齐军的伏击,魏军全军覆没。此战成为了孙膑军事智慧的经典之作。不过,在《孙膑兵法》中,孙膑对于桂陵之战做出了更多的补充,提供了许多《史记》中未曾提及的细节。
根据《孙膑兵法》的记载,魏国虽然动员了主力,但仍然保留了相当数量的兵力在国内防范齐国的进攻,想要通过奇袭引诱魏军回援,确实并非易事。而且,齐军直取大梁,攻克魏国的重兵把守之地,更是颇具挑战。孙膑为此设计了一个高风险的计划——先攻击魏国的平陵城。平陵城虽小,却是魏国东阳地区的战略要地,兵力强盛,且地形复杂,十分难以攻破。而齐军若要进攻平陵,必须跨越宋国与卫国的领土,粮草补给成了问题。按照兵法,这样的攻城计划显然是“撞大山”,但孙膑却偏偏选择了这样的策略。
孙膑还建议田忌,选定齐军中最不擅长指挥的两位大夫——齐城与高唐,作为先锋,进攻平陵城。这一决定让田忌感到极为困惑,但孙膑依然坚定地表示,这是为了制造齐军指挥无能、兵力薄弱的假象。田忌最终同意了这个方案,然而齐城和高唐果然在攻打平陵城时大败,连带他们所带领的军队也全军覆没。
面对这一场惨败,孙膑再次提出进攻大梁的计划,田忌顿时疑虑重重:“我们刚刚大败,怎么可能继续攻打魏国防守严密的都城?”孙膑则巧妙回答:“我就是想制造我们无能的假象。”其实,孙膑的用意十分明确,他故意让庞涓产生齐军指挥混乱、战斗力薄弱的错觉,借此引诱庞涓放弃攻打赵国,而回援大梁。果不其然,庞涓中计,带兵回援,最终在桂陵遭遇伏击,魏军全军覆没,庞涓也被俘。
从军事战略角度来看,孙膑的这场桂陵之战无疑是经典之作。然而,如果从人性的角度分析,孙膑的做法却也显得冷酷无情。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,他竟毫不犹豫地牺牲了两位大夫以及他们的军队。在兵法中有云“慈不掌兵”,但并不意味着可以牺牲无辜的生命。孙膑以牺牲他人性命为代价,换来了战争的胜利,这种手段的冷酷与残忍令人深思。
最终,我们可以得出结论:孙膑的手段虽然高超,但也充满了算计与自私。从他当时的心态来看,孙膑并不只是单纯的为复仇而战,他的智慧和冷酷都彰显了一个复杂的性格。庞涓在意识到孙膑的才能后,也许早已预感到自己的下场。两人间的恩怨,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源自于庞涓的先发制人。毕竟,鬼谷子的学问本就是为了自我谋利,而不是为了他人。
发布于:天津市顺发配资-配资股票开户-最新配资平台-股票安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